看过记录 |

第一百三十章 准备(1 / 1)

上一章 书页/目录 下一章

    也是听说了一个小孩搞出了一部《夹川方言训诂》——这是辜幼文给《夹川方言田野调查》另取的一个名字;以及一部《夹川方言语法音韵研究》——这是后来那部研究性著作的名字,两部书得到了父亲和祖父的大赞,这让辜开来也来了兴趣。

    辜开来也是韵学家和文字学家,此外还是《宋史》、《史通》和《集韵》专精。

    《集韵》是家学不用多提,《史通》则是唐朝刘知几的一部著作,讲的是历朝史家如何著史的的论著,该书用了九年时间写成,  总结了唐代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,拥有极高的史学地位。

    这个研究辜幼文是国内的绝对权威,现在也传给了辜开来。

    而《宋史》,则是辜开来日常研究的“溢出”部分。

    辜开来看来之前已经翻阅过了周至的论文,对于“开方言训诂一门”的这小破孩也颇为喜欢,言语其实是非常和蔼的。

    但是周至面对辜家三代大擘的心理压力,可远比面对华玉良和幺舅大了太多倍,被辜开来问得说话都结巴了。

    辜幼文看不下去了:“焕章你就放过孩子吧,  这才高二呢。今天叫你来,  是让你听听孩子说的‘信息化工程’,到底可不可行。”

    “祖父你也放过我吧。”辜开来面对辜幼文的压力,估摸着和周至面对他的压力差不多:“院里才成立了‘集韵校定’课题方向,批给了父亲五千元。这钱啊,一分一角都有去处,真没剩余。”

    “现在我们的主要工作,还是靠这里。”辜开来用手指点了点自己的太阳穴:“找了信息工程学院的人打听过了,他们说这孩子说的,的确是未来的方向,但是需要解决的问题,也实在是太多太多了。”

    “随便举一个例子,目前我国使用的gb2312字库,一共才六千七百六十三个汉字,要将之用于古籍信息化工程,那基本就是个笑话,差着最少五万字呢。”

    “还有就是信息技术的人才,不说别的,  现在能够用王码五笔打汉字的人,手速分钟上一百的都不多,有这一手的人,哪个单位不抢着要?”

    “那浩如烟海的典籍,由谁来录进工程数据库?”

    “存储用的设备也成问题,光一部《四库全书》就八亿字,如果要建立达文说的那么复杂的索引标签,起码还得扩充出十六亿,那得多大?那是两点四个g的空间!不说运行,光存放它,就需要两千张磁盘!”

    “现在国家多少大项目都干不过来,几乎就没有可以分配给我们人文科学研究的信息工程资源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,现在我们就只能两条腿走路,一边就像达文如今这样,继续用老办法,用个人学养和精力去夯筑;”

    “另一边,则需要将刚刚说的那些问题,一步步地弥补解决,让达文这个设想的各种条件,  逐一成熟。”

    “而要完成这些,  又得需要跨学科的人才,父亲,祖父,说句不好听的,信息工程技术的人才,我蜀大的人文社科学系,真的怕是留不住啊”

    应该说辜开来的这些话都没有说错,而且非常务实,也是经历过院系管理实务锤炼得来的经验教训,和二老的立场又有些不同。

    如今国家对于信息工程技术的人才,用饥渴二字都不足以形容,更有无数可以开出高薪的外资企业,国外学院虎视眈眈。

    池薛荔这大明星,在这小宿舍里,基本就是端茶送水丫鬟的命,这时候开口道:“导师,我们学院,可以自己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啊。”

    “还可以紧跟国内外的研究成果,向先进地区学习。”周至也出主意:“比如那个字库的问题,香港、台湾的繁体字库恐怕更加适合古籍收录,还有日本、韩国,他们也有部分汉字,完全可以将之收集到一起,整合出我们需要的大字库。”

    “信息技术其实就是数字化,将信息转化为编码。只要方法掌握了,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充,最后建立起一个信息化的《汉语大字典》,也不是没有可能的。”

    《汉语大字典》是辜振铎的心血,他是副编纂,前年才刚刚出齐,收录单字五万六千多个,被誉为“新中国的《康熙字典》”,是“六五规划”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科研项目,改变了中国“大国小字典”的历史。

    “可谁来?”见这孩子拿出自己父亲的心血来压制自己,辜开来都气笑了,直接问出三个字。

    “如果等我考上大学,这件事情还没有人做的话”周至看着辜开来的眼睛,认真说道:“那我来。”

    “好!”辜振铎闻言在一边抚掌大笑:“初生牛犊不怕虎!”

    辜幼文也微笑:“蜀之鄙,有二僧。焕章乃是富者,达文乃是贫者。富者问‘子何恃而往?’贫者曰:‘吾一瓶一钵足矣。’”

    辜振铎接着嘲讽:“人之立志,顾不如蜀鄙之僧哉?”

    辜开来被说得没脾气,只有苦笑:“那我就静候佳音了。”


    辜幼文想得要更多一些,这条路其实是非常适合这孩子的,信息工程技术和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相结合,今后就算坚持不了兴趣爱好,那在另一个专业上也不愁不能发挥,因为那也是国家急需的人才。

    是人才,自然迟早会匹配相应的待遇。

    不过今天周至来访的主要目的却不是这个,辜开来《宋史》大家,有此请教机会,岂容错过。

    刚开始周至还只是打听宋明时期眉山、蜀都、汴京的格局,跟着慢慢深入到官制、兵制、艺文、舆服、选举之类。

    不少问题问得辜开来都头大,比如王安石的新法研究和剖析,以及当时的政治斗争,就问得非常的细致。

    然后辜开来就发现这娃相当的灵透,知道那个时候的士大夫在书信,口语,章奏中所用的称谓是三套,还和辜开来讨论如果下级直呼上级为“知州”“知县”“县丞”,而不称“太守”“大尹”“少尹”,算不算冒犯无礼这般细节。

    还有就是物价,文科研究跨专业的极少,因此“斗米五文”四个字,数千年来就是史家表达繁荣昌盛的标志文字。

    但是周至却不这样认为,觉得这种评论其实并不适合宋代,还对《唐史》和《宋史》做过粮价的研究,再结合到当代,认为粮食保持低价,不一定就能够作为百姓生活好的证据。

    无论哪个时代,百姓生活的好坏,都应该用收入减去支出之后的余量大小,也就是家庭和社会的财富积累来作为标准,方才适合。

    其实就这三个点,展开来论述的话,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都已经算是合格课题了,这让辜开来对周至也刮目相看。

    不过感觉当然也更加奇怪,这娃啥意思?关注点怎么都在如果置身在北宋,该如何与各色人等交往,学习,生活和工作上头?

    很多问题都如同天马行空,比如那个职官的口语称谓,是辜开来以前都没有想到的,尤其是中下级的官员,基本都不是历史大佬们关注的焦点,现在被周至提出来,就连辜开来都感到颇为有趣。

    “大尹”“少尹”这样的称谓在明清几乎就是定制,但是在宋代是否也是如此,就跟“大人”一词一样那也两说,需要认真讨论。

    最终经过讨论,辜开来找出了几个例子,认为下级和平民称县官做“邑宰”,“县尹”;上级对县官称“长吏”,“长民”,“百里”,都比较合适。

    称“知州”为“太守”,在宋人笔记里倒是有论述,且欧阳修为别人做文章,里边用了太守称谓,还被好朋友指出来不严谨——这说法口语用没问题,落到墓志铭之类的东西上,还是得用正式称谓。

    欧阳修当时也从善如流。

    这些细微差别,在对这方面特别较真,只喜欢将事情搞得复复杂杂的宋人那里,肯定是要体现出来的。

    这是把专家也给带沟里去了,两个人美美地yy了一晚上,讨论得贼认真,过了一回穿越为古人的干瘾。

    对于创作宋代穿越来说,这一晚的收获可谓巨大,也基本定下了创作基调,那就是“体近当时现实”。

    这是主人公真的穿越到了那个社会里边的真实生活,见到的贩夫走卒,歌姬优伶,官员将相,君王后妃,都有他们当时真实的生活环境和语言背景,而不是主人公和一群现代人一起,披着古装在戏台上表演一出古代话剧。

    这是传统文学的创作模式,仅这层立意,就已经比周至前一世那本“草就章”的格调高了很多。

    而相应的,里肯定就会出现很多对于现代读者来说非常生僻的东西,上一世周至都是一笔带过。

    现在时间充裕,周至准备将那些小知识小故事的出处都给一一标注出来,作为章节底下的“凡例”,供读者爸爸们自行吸收。

    这无疑会让这部增加很多的乐趣,同时也相当于一本“宋史科普”。

    毕竟高考古文部分,在今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,宋代史料都是重要的“题库”,而书中的这段历史,又是重点中的重点,一不小心就会打中几道。

    书里还有不少男主人公的古文分析,思想剖析,诗词酬和,文章著述的情节。

    能够将全书通读完毕,那高考古文部分,应该不会遇到什么大问题。

    加上这些,这部四百八十万字将远远打不住,起码也得再增加三十万字,引用的文献将超过两百五十本。

    不过周至认为自己这么辛苦一点,是值得的。

    7017k

    一笔阁 www.pinbige.com



第一百三十章 准备  
二子从周作品:  叶轻眉的故事极夜黎明  回到山沟去种田  苏厨  末世:黎明效应  黎明效应  
类似:  大乾憨婿  穿越成为魔法师  吞噬古帝  望仙门  

加入书签

书页/目录

搜"重生之乘风而起"
360搜"重生之乘风而起"
语言选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