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过记录 |

第六十一章 淮南行之二(1 / 1)

上一章 书页/目录 下一章

    突如其来的暴雨很快便停歇了。扬州城被洗涤得容光焕发,风姿绰约。

    紫烟白塔,绿肥红瘦,小河似带,绿草如茵。

    郊野之中,千顷良田,麦色金黄,丰收在望。

    长江之上,船帆点点,千里相隔,一日而还。

    春天到来之时,暖风熏得游人直醉,听闻也正是这股气息,令扬州留下了诸多浪漫诗文和风流传说。

    江左形胜,广陵荣乐,不知道消磨了多少阳刚之气。

    邵树德对扬州有特殊的感情,但他也知道,他在这个时空无法填补那种感情,他能找到的,唯有失落和怅然。

    入眼所见,到处是熟悉的小溪碧野、烟村田园和鸡鸣犬吠的古老画风,而不是他记忆中已经模糊的井架、码头、轮船和高楼。

    其实这样也很好,真的很好。

    他来到了码头。

    其时春日融融,和风送暖。

    前几日有人劝他,待到夜晚再来码头,可见到另一番盛景。

    邵树德拒绝了。

    他现在有点不喜欢夜晚,因为天一黑就胡思乱想,情绪变得不是很稳定。也只有在白天,他才能以更从容的心态来应对很多事情。

    码头内停满了船只,泾渭分明地形成了两部分。

    第一部分是连通长江的各个港汊小河,河面上密密麻麻满是各种各样的小船。

    船只吃水很深,船帮比河面也高不了多少。

    货物沉甸甸的,盖着毡布。春风扬起一角,露出了船舱内花花绿绿的丝绢。

    邵树德登上一处高台,举目远眺。

    好家伙!小河沟的尽头,还能看到一些隐隐约约的船只身影。船工们摇着橹桨,慢悠悠地往码头附近赶来。

    而码头这边,一艘又一艘的小船按先来后到依次开进码头,然后卸货交割。

    有那等不及的商人,甚至穿过芦苇丛,想要直接与商徒交易,好赶紧回家。但在外头不好计税,于是在被税警劝诫后,只能怏怏不乐地回到码头坊市内,继续等待。

    第二部分自然就是海船扎堆的码头了。

    大食商人、波斯商人、婆罗门商人以及近年来日趋活跃、愈发财大气粗的日本商人,在甲板上东张西望,时不时派人下船询问,他们订的货到了没有。

    经营饭食、酒水买卖的商家划着小船,将饭食递上船,一手交钱、一手交货。

    到处流淌着“庸俗”的金钱气息,到处都是动人心魄的大额买卖,到处都是喜笑颜开的钻在钱眼里的人。

    商人们操着不同的语言,有时甚至不等通译翻译,直接鸡同鸭讲,伸手比划,然后大笑着拥抱,居然也特么能谈成一笔生意。

    邵树德在远处看了半天,哈哈大笑。

    年纪大了,乐子本就不多,能看到这一幕幕情景喜剧,今日没有白来。

    “有广州、扬州两地还不够,泉州、明州、海州三地也得慢慢赶上。”邵树德站得累了,坐回了椅子上,说道:“罢了,朕也知道是妄想,哈哈。能有两三个大港就不错了,集中买卖,朝廷也方便收税。”

    “阿爷,扬州仅次于广州,是大夏第二大港,海贸重镇。去岁收得关税五十余万缗,仅次于广州的八十万缗。”四郎邵观诚在一旁说道。

    “这几日憋坏了吧?”邵树德瞄了一眼儿子,问道。

    邵观诚有些尴尬,道:“儿早戒掉那些恶习了。”

    邵树德哼了一声,道:“老实陪着阿爷,别想着四处乱窜。”

    “是。”

    “你来说说,扬州市舶司还有什么需要改善的没?”

    “阿爷,这里还是要扩大。眼下都二月底了,胡商没法再耽搁多久了,待到海风转向,他们怕是哭都哭不出来。”邵观诚说道:“最好多加几条栈桥,多募一些力工,多招一些算学生,加快交割、盘账,让胡商们得以及早离去。其实,这些事儿已经在做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是想让为父夸奖你吗?”

    “父亲要夸也是可以的……”

    邵树德的心情莫名好了起来,这个惫懒货,若不是有点才华,办事能力也不错,早就把他腿打断了。

    “蕃坊那边,你要与刺史多加协调。”邵树德说道:“大夏不是什么强盗窝子,杀人劫财这种事不能做,朕还要脸,大夏也要脸。”

    “是。”

    所谓的“蕃坊”就是胡商聚居在地方。

    事实上,他们也不想聚居,但自前唐以来,就要求他们集中住在一处,自己选代表,自己管理自己。有什么矛盾,自己内部解决,不要牵扯到其他。实在解决不了的,再由官府裁判。

    所以,从某种程度上而言,蕃坊就是一个“富人区”。因此,觊觎他们财富的人很多。邵树德的意思是加强治安管理,震慑宵小。


    “有胡商买茶叶吗?”说完治安问题后,邵树德又提到了另外一件事。

    “有。”

    “比起往年如何?”

    “今年大增三成以上。”

    “为何增加?”邵树德追问道:“有没有调查?”

    “儿听闻之时,也觉得有些蹊跷。虽然这些年茶叶销量一直在增加,但真的比较缓慢,有些年份甚至会下降。”邵观诚说道:“儿找了个相熟的胡商询问,他们的回答比较有意思……”

    “跟阿爷还卖关子?”邵树德瞪了他一眼,说道。

    邵观诚讪笑了下,道:“有波斯胡商提及,王师与萨曼朝激战数年,屡战屡胜,传闻便是饮用了茶水,故力大无穷、耳聪目明。虽是无稽之谈,但很多人对茶叶开始感兴趣,于是就多买一些,回去售卖。”

    “还有大食商人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药材,大夏独有,十分珍贵。儿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,感觉是昏了头了。”

    “第三类人是因为仰慕华风,听闻公卿贵人都爱饮茶之后,便大肆采购,回去献给贵族、官员乃至国王。”

    “还有一类人纯粹是在大夏住得久了,自己本身爱饮茶,凭着一腔喜好,打算回国推广,至少得让亲朋好友尝一尝。”

    邵观诚罗列了四大类,邵树德听完后,点了点头,表示认可。

    他知道,世间之事,往往有相当复杂的因素。

    说穿了,还是国家的影响力增大了。

    像喝了茶力大无穷这种扯淡传说,若没有大夏禁军战场上的胜利,且传播到大食境内各个“藩镇”的话,可能会有这种事吗?

    你的影响力越大,实力越强,别人就越容易接受你的东西。

    他建立的这个帝国,如果能持续保持强盛的文明和扩张性的影响力的话,茶叶销售只会越来越好。

    其实不光茶叶了,其他商品同样如此。

    邵树德早就知道,有些胡商喜欢买极具中国特色的工艺品带回去,高价售卖。就像中原也会买极具异域风情的铠甲、工艺品一样,大家对外界都很好奇,都愿意了解对方的文化,如果家有余财,是不介意采购一些回来欣赏、把玩的。

    在这个过程中,文化强势的一方,买得少。

    文化弱势的一方,买得多。

    文化孱弱到极点的,那就恨不得全盘模仿对方的生活方式了。

    影响力,也叫软实力,是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用得好的话,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。

    据邵树德了解,目前大夏在这方面还是非常强势的。

    比如,有大食商人特地跑到产瓷器的地方,单独与瓷器商人、窑主交谈,按照他个人的要求,专门定制一批极具中国元素,同时又相对符合大食审美的瓷器——主要体现在图案上。

    当然,有些人还专门订购造物主元素的瓷器,这些都是近年来兴起的方向。

    工艺品很好卖,利润高得一塌糊涂,这是人所众知的事情。

    但怎么把工艺品卖出去,卖出高价,才是本事。

    这需要国家影响力的配合。

    一旦国势衰弱,这些买卖必然也会受到影响。

    所以,衰弱定然是全方位的衰弱,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。

    “茶叶之事,你多想想办法。”邵树德叮嘱道:“不能把口碑做坏了。这个买卖如果长久起来,可不得了,其间是有大利的。不光市舶司得利,各个茶场也大得其利。”

    “是。”邵观诚应道。

    他知道,有些胡商奸猾似鬼,买最劣等的茶,回去后当做最顶级的茶来卖,简直败坏大夏茶叶的名声。但这事还不好管,因为你不知道人家买回去是卖给谁的。

    唯一的解决办法,只有不断提高茶叶销量,把各个品种的茶都卖出去,久而久之,欺骗之事就会少一些。

    “扬州是个好地方啊。”邵树德站起身,看着远方。

    蔚蓝的天空,没有一丝儿云彩,璀璨的阳光照射着这座古老的城市。

    曾几何时,这里屡遭兵火,丧乱不休。

    蔡贼孙儒据扬州时,甚至当街叫卖人肉。

    蔡贼平灭后,扬州迈着艰难的步履,重走了一遍发展的里程。

    江水潮涨潮消,三十年过后,扬州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。

    放大到整个历史长河,华夏大地沧海桑田,天地逆旅,百代过客。一切尘埃落定后,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依然如此坚韧。

    我也只是一代过客。

    邵树德心中感慨,但会尽量留下自己的印记。

    (今晚事情比较多,凌晨那章明天更)

    ()



第六十一章 淮南行之二  
孤独麦客作品:  晋末长剑  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  
类似:  逆天宰道  武逆九千界  葬天神帝  混沌天帝诀  乡村小术士  

加入书签

书页/目录

搜"晚唐浮生"
360搜"晚唐浮生"
语言选择